室内空气污染影响因素及净化治理技术介绍
室内空气污染源头 呼吸废气 人呼吸时需吸入空气,在肺泡内氧气被摄取,然后排出含有高浓度二氧化碳及其它一些有毒、有害气体。研究发现,人 肺可排出 20 余种有毒物质,其中 10 余种含有挥发性毒物。因此,人们在拥挤、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常感到眩晕、呼吸

室内空气污染源头

   呼吸废气
   人呼吸时需吸入空气,在肺泡内氧气被摄取,然后排出含有高浓度二氧化碳及其它一些有毒、有害气体。研究发现,人 肺可排出 20 余种有毒物质,其中 10 余种含有挥发性毒物。因此,人们在拥挤、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常感到眩晕、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胸闷、出虚汗、恶心等,症状。另外,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人,通过呼出气、喷嚏、咳嗽、痰和鼻涕等,可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二手烟雾
    烟草在燃烧时,会产生尼古丁、焦油、氰氢酸等。尼古丁可兴奋神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和减少组织血液供应,会通过增加心率提高氧消耗量,连续吸入尼古丁过多可使人丧生。焦油含多种有机化合物,其中含有微量并芘、蒽等物质,苯并芘具有较强的致癌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65 岁以下男性 90/100 的肺癌死亡、75/100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死亡是由于吸烟所致。
室内装饰
     随着小康生活的逐步实现,人们对居家环境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居家装修已成为时尚。然而人们    往往忽视了 经过装修的居室环境对健康及安全的影响。
下面介绍两种比较常见的污染物:甲醛和氡气。
    在居家的天花板、墙壁贴面使用的塑料、隔热材料及塑料家具中一般都含有甲醛,它除具有较强的粘合性能外,还具有加强板材的硬度及防虫、防腐的功能。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当室内含量为 0.1 毫克/立方米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0.5 毫克/立方米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O.6 毫克/立方米时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再高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30 毫克/立方米时可当即导致死亡。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还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甚至引起鼻咽癌。控制室内甲醛污染,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室内通风换气,经常性地打开窗户通风,甲醛浓度就会迅速降低。
   氡气的主要来源是湖畔放射性建筑材料,如花岗岩、水泥及石膏之类,特别是含有微量铀元素的花岗岩,易释放出这种气体。当室内空气中的氡气浓度低于建筑结构中所含氡气浓度时,建筑物中的氡便向室内空气中扩散出氡气和氡离子体,放射出对人体有害的射线。而现代建筑从节约能源出发,建筑物的密闭程度较高,室内、外通气减少,因而室内氡气会浓缩和蓄积。高剂量的氡气,可使人致肺癌、白血病、皮肤癌及其它一些呼吸道病变。据报道,一些科学家已得出结论,氡气仅次于吸烟,成为致肺癌的第二大因素。为防止氡气对人体的危害,居室应尽量少用花岗岩类作装饰材料,居住新房一定要勤开门窗,使空气流通。
家庭燃料
    在不少城市中基本上已普及管道煤气,其余的以使用液化石油气为多。液化石油气虽然减少燃煤的硫和烟 气尘埃,但它的主要成分是丙烷等碳氢化合物,使用不当会发生中毒事故。这些燃料燃烧时都需要消耗室内氧气而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会物、醛类、苯并芘以及烟灰微细尘粒等有毒气体和颗粒,这对神经系统、眼结膜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并且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烹调油烟
    我们日常食用的植物油通常是二级油,炒菜时当油温在 110℃ 左右,油面平静无油烟冒出;达到 130℃ 时生油味虽被去除,油酸却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一系列挥发性化学物质,脂肪氧化,油中所含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蛋白质变成高分子聚合物;当油锅温度达 150℃ 时有青烟冒出;200℃ 以上时青烟较多,由于油中甘油热解失水,有辛辣味的丙烯醛类物质逸出,会使人有咽喉干燥、眼睛发涩、鼻痒和分泌物增多的感觉 ,一些人甚至如同饮酒一般产生醉意,有过敏性哮喘或肺气肿者可诱发气喘咳嗽。油温越高分解的产物越复杂,当锅中油被烧到起火时,温度超过 300℃ ,除产生丙烯醛外,还产生一种属二烯类凝聚物,可导致慢性呼吸道炎症,并使细胞突变致癌。我们日常生活中,抽油烟机的集油杯中的深褐色粘稠液就含有此类对人体有害的裂解产物。
 
室内空气净化技术
   1、光催化技术:日本科学家最先发现光照的TiO2单晶电极能分解水,20世纪90年代光催化技术投入使用。当空气和水经过光触媒材料是技术单元时,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大量的氢氧根离子OH-、过氧羟自由基HO2、过氧化离子O2-、氢过氧化物H2O2等  ,这些离子弥漫在空气中,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凝固病毒的蛋白质杀菌消毒 ,分解各种有机化合物和部分无机物,祛除有害气体和异味  。已被实验证明的光催化杀菌机理有:细胞渗透作用、辅酶A的破坏、内毒素的降解、蛋白质和脂类的变性分解和细胞矿化等。 
2、定量活性氧技术:活性氧是一项成熟技术,世界上使用活性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能迅速、彻底灭活细菌 ,合理使用时是国际公认的最环保、最彻底有效的净化方式之一  。同时,其强氧化性使其能够与甲醛(HCHO)、苯( C6H6)等羰基(碳氧)、烃基(碳氢)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CO2、H2O、 O2等  ,从而彻底消除上述有害装修残留物。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活性氧一定要控制浓度,当前市面上比较先进的净化器能够精确控制活性氧的产生频率进而控制活性氧浓度。
3、负离子技术:负离子技术又称单极离子流技术,其生成的负离子流,吸附空气中带正电荷的悬浮颗粒物,使颗粒物不断聚积变重,致其脱离气溶状态而沉降  。负离子对于直径介于0.001-100微米的颗粒物均有沉降效果但对于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即PM2.5,只有活性高的小粒径负氧离子才有明显效果。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利用空气弥漫性的特点使整个房间都充满负离子,能够快速除尘降尘,不留死角,净化作用较为彻底。
4、HEPA滤网:分PP滤纸、玻璃纤维、复合PP PET滤纸、熔喷 涤纶无纺布和熔喷 玻璃纤维五种材质,可过滤特定粒径的颗粒物。
5、活性炭活性炭用木屑、果壳、褐煤等含碳物质为原料,经碳化和活化制成。有粉状(粒径为10~50微米)和颗粒状(粒径为0.4~2.4毫米)两种。通性是多孔,比表面积大。总表面积达每克500~1000㎡。
6、净化植物:常见的有绿萝、秋海棠、菊花、吊兰、白掌等几十种植物。
7、嫁接高分子聚合技术:把产生恶臭以及产生污染的问题物质吸附到自身载体,并产生化学反应,通过改变对象物质的分子结构,来分解问题物质,从而达到强力快速的消臭和净化的目的。 分子量一般高达10万级以上,通过活性高分子链强力快速吸附车内有害空气和异味分子,然后再通过活性官能团分解反应,有效消除目标有害物质。在改变有害空气成分的分子结构后,分解出的有机物质和水。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被吸附分解的物质经过处理后,不会再次释放。通过分子结构的嫁接重合技术,嫁接与被嫁接物质形成了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从根本上解决了低分子结构带来的稳定性欠缺的问题,不会出现随着时间推移产品性能退化的现象。吸附分解速度快容量大。对使用环境要求低。本技术由日本至心堂研发。 技术主要适用于车内等狭小密闭空间,针对有害空气有:甲醛、乙醛、壬烯醛、低级脂肪酸、醋酸、异戊酸、碱性恶臭物质、氨、胺类、笨类、甲苯、二甲苯、其它tvoc总挥发物 等。特别是消除车内甲醛等致癌物,效果迅速强力。
 
《国家标准GB/T 18801-2008》对空气净化器的定义为:
    对室内空气中的固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等具有一定去除能力的电器装置;可去除两种或两种以上空气污染物的空气净化器称为多功能室空气净化器。污染物主要指室内空气中细菌、病毒、固态污染物(如粉尘、花粉、带菌颗粒等)、气态污染物(异味、甲醛之类的装修污染等)。欧美国家比较关注空气净化器杀菌消毒功能,而国内由于近年来雾霾较为严重,更关注的是去除颗粒物(降尘)。按作用原理主要分为主动式净化和被动式净化两种,按作用污染物的不同分为:
1、杀菌消毒型:包括光催化技术、活性氧技术;
2、固态污染物去除型:主要有机械过滤、静电集尘、静电驻极、负离子和等离子体法过滤等。其中:机械过滤、静电集尘、静电驻极为被动净化(过滤),只对经过过滤器材的空气进行过滤;负离子和等离子体法过滤为主动净化(过滤),净化器主动释放净化因子进行空气净化。
(1)机械过滤一般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捕获微粒:直接拦截,惯性碰撞,布朗扩散机理,筛选效应,其对细小颗粒物收集效果好但风阻大,为了获得高的净化效率,滤芯需要致密并定期更换。
(2)静电集尘是利用高压静电场使气体电离从而使尘粒带电吸附到电极上的收尘方法,当空气流动过快或颗粒物较大时捕集效果差,吸附易脱离形成二次污染。
(3)静电驻极过滤以“高效静电空气过滤网”为代表,采用突破性携带永久静电的滤材,可有效阻隔空气中大于0.1微米的颗粒污染物,如粉尘、毛屑、花粉、细菌等,同时超低阻抗确保空调稳定运行及制冷效果。但也只能对那些流经它的空气进行过滤或处理。
(4)负离子和等离子体法去除室内颗粒污染物的工作原理类似,都是通过使空气中的颗粒物聚结形成较大颗粒而沉降  ,可作用于0.001微米至100微米的颗粒物,此过程不可逆,降尘较为彻底。该项技术利用空气弥漫性原理,可以多空间、大面积的对空气和物体表面实施主动净化。
3、气态污染物去除型:祛除甲醛、苯等有害装修残留,主要有活性氧分解和活性炭吸附两种技术。活性氧分解的原理是借助其强氧化性与甲醛(HCHO)、苯(C6H6)等羰基(碳氧)、烃基(碳氢)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CO2、H2O、O2等,从而彻底消除上述有害残留物
蜀ICP备15018799号 Copyright© 四川绮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网站资讯中心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公安备案号:51099102000005 蜀ICP备15018799号-1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川公网安备 51099102000005号